蓝驰创投曹巍谈机器人产业:底层技术驱动场景上的价值创新
加入高工机器人专业行业群,加微信:18688951061,出示名片,仅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我们坚信中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黄金时代”。
这是蓝驰创投(以下简称“蓝驰”)合伙人曹巍在一次行业峰会分享中,给出的肯定答案。
近几年,随着技术层面的不断迭代升级和商业应用的持续落地,机器人产业也从早期“囚于实验室”的高不可攀进入到了工业等各领域的寻常应用之中,加上国产机器人厂商的崛起,也引来了资本的高度关注。
长期价值的确定性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2年Q3,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总出货量79115台,同比增长25.27%。其中国产32780台,占比41.45%;外资46335台,占比58.57%。
如今,机器人产业增长势头凶猛,应用场景快速延展,也或许基于此,才进一步坚定了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产业,尤其是国内机器人产业的信心。
但对于蓝驰而言,选择入局机器人产业却并不是源于当下这些漂亮的增长数据,更多还是出于“长期价值的确定性”。对此,曹巍从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视角剖析了“长期价值”的同时,也分享了蓝驰入局机器人的初衷。
曹巍谈到,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大家都非常关注一个重要的点:长期价值的确定性。复利效应很重要——在一个方向上努力5年、10年,通过长期稳定的积累得到相应的回报。蓝驰在开始投资布局机器人赛道的初期,就做了一些基础的宏观变量研究。不光是中国,蓝驰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机器人在性能、成本两个维度上其实正在持续建立相对于传统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譬如,大家能够感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后,有一些非常长周期的驱动因素,如人口结构、生育率低,包括市场目前遭遇的各种突发的、外部疫情的影响,都导致劳动力成本在稳步地上升。
另外一方面,随着技术的提升,机器人的落地能力和业务能力在不断提升;同时受益于国内制造业的规模化和量产化,其成本也在快速下降。因此,机器人赛道不管是看10年、20年、甚至50年的周期,它的外部关键变量都拥有非常稳固的确定性,值得投资机构和创业者长期深耕。
在赛道的逻辑之外,机器人行业还有一个特点——机器人本身是非常通用的超级工具,能够落地的产业和场景非常多。但是,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产业场景里,选择何时投资进场就成为了另一个难题。
鉴于何时进场的难题,曹巍以蓝驰的入局节点为例,进行了分享。
曹巍表示,蓝驰是从2014年开始关注机器人赛道,在2015年、2016年做了各种各样线下的需求侧访谈,通过收集到的初步信息发现,需求侧还是倾向于把机器人看作一个超级工具,因此ROI(投资回报率)就非常关键。一般来讲对于中大型企业,18个月左右的回报周期基本已经进入到了客户的舒适区。而对于中等规模以下的这种购买者,可能12个月会更好一些。
押注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四大判断
既然机器人产业是一个值得长期坚守的赛道,那作为早期投资机构的蓝驰,为何会如此偏爱国产机器厂商?且如此看好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机器人版块,中国市场究竟有何特色和优势?
鉴于此,曹巍分别从需求侧、政策环境、创业人群的社区活跃度以及产业集群等不同维度进行了分析。
从需求侧看,中国市场非常特殊——中国既是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基地。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购买体量占到了全世界的43%和29%;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和强国,受到人口老龄化冲击也是非常严重。到了2035年,全国可能有超过30%的人口到达60岁以上,面临的劳动供给侧压力会非常大。
从政策环境看,在中国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都围绕产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出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落地方案,而且这些落地方案都有非常明确的节点和具体目标。相较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拥有独特的对创业者友好、生态友好的外部环境。
另外,创业人群的社区活跃度上,全国有4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加。过去10年中,围绕机器人领域的投资超过140亿美元,仅2021年一年就有26亿美元。最近5年注册的机器人企业数量也非常多,大概有11万家。
最后,中国市场有一个非常好的生态,即产业集群。不管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是京津冀,这些产业集群生态为初创型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上下游业务环境,不管客户、供应链,还是地方的信贷资源,包括产品测试周期等,各方面的优势其实最后都能反映到产业的迭代和产品的质量上。
在国内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之下,国内机器人产业也得以完成多重进阶,譬如感知、决策、精细控制和交互等。譬如,在感知方面,产品也经历了从单模态到多模态、从传统2D感知到3D感知的进阶;控制方面,从传统的刚性臂向柔性臂、创新型交互形态在延展;智能决策方面,除了机器人的单体智能之外,企业越来越多地看到基于云端的机器人集群智能。
而在感知、决策、精细控制和交互持续进阶的背后,实则是底层技术驱动,凭借这种的驱动,从而带来了场景上的价值创新。
为了进一步阐明“底层技术驱动”和“场景上的价值创新”,曹巍结合蓝驰的具体投资案例,进行了分析。
曹巍表示,机器人落地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即场景探索阶段、小批量试用阶段,以及大批量落地阶段。譬如,蓝驰2018年投资的高仙机器人,彼时,高仙机器人只有一个产品原型机,虽选择商业清洁场景,但仍处于场景的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商业收入。然而,经过4-5年的发展,如今高仙机器人已是年收入超过10亿的细分领域头部玩家,产品售往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大量服务场景。
此外,曹巍分享了蓝驰投资的另一个软体机器人——万勋科技,其表示,万勋科技选择的是一个比较前沿的新方向,相较于商业清洁机器人,它目前还处在从实验室小批量试用阶段。
由此,曹巍得出一个观点——不管选择哪一类机器人创业,只有对场景、痛点和难点的理解,对底层技术的掌握,才会真正激发创业者去定义创新产品。
谁能定义创新产品
那么梳理清楚赛道逻辑和产业逻辑之后,具备高潜力的机器人领域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积累?
曹巍从投资视角出发,其谈到,在最基础的层面,既然是技术和产品驱动的创新,那么蓝驰希望所投资的团队在底层技术方面有长期的积累,不管是在学术层面还是在底层硬件模组的层面。
另外,机器人是一个超级工具,要落到产业里。除了机器人专家,团队里有没有产业专家同样至关重要。这类专家能真正理解产业底层逻辑,对产业痛点、难点有深刻洞察和独立思考。技术高手和来自产品侧、需求侧的高手配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能量。只有技术和产业思维碰撞在一起才能够真正诞生好产品。
除此之外,曹巍还极度看中创业团队的动手执行能力,其分析,机器人创业和其他赛道创业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是涉及到软件、硬件的复杂形式,所以需要团队有很强的动手执行能力。因为软件创新周期会短一些,但硬件创新周期要慢一些,所以团队执行能力要足够强才能快速地实现产品的迭代。
同时,曹巍还提示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产品体系和思路的规划,要有中长期的思考,不能只顾短期;另一方面,在平台属性和技术侧的积累要有结构化的框架,未来能够将这个产品和技术从目前原始场景不断延展到其他的创新场景,这样才能够真正形成有自己独特、核心底层技术的平台性公司。
最后,针对机器人产业的未来,曹巍仍旧保持长期看好态势,其表示:“我们长期看好机器人方向,包括机器人方向在各个产业的落地。我们希望能够看到创业团队在底层技术上有足够的积累,围绕场景痛点和难点做出持续的创新和产品迭代。同时也希望创业者和产业链的朋友们有机会能一起合作。让我们一起从0到1,重新定义未来的科技和生活。”
招募作者
高工机器人正在招募兼职内容创作者和专栏作家,请将简历和原创作品投至邮箱:my.pan@gaogong123.com
我们对职业、所在地等没有要求,欢迎有兴趣有能力的朋友加入!
G20周刊|埃斯顿自动化携手三一重装打造灯塔工厂/节卡机器人举行码垛工艺包发布会
《2022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发布:2026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破10万台
点
“阅读原文”回顾高工机器人年会盛况